首页 | 廉政论坛 | 勤廉风采 | 警钟长鸣 | 廉政文化 | 他山之石 | 政策法规 | 基层荟萃 
当前位置: 首页--廉政文化--沙龙--正文
   
白菜寻常滋味长
2016-08-18 15:13
[字号: ]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
    白菜是先民最早种植的蔬菜之一,《诗经·邶风》中有“采葑采菲”的诗句,葑指蔓菁,包括白菜。你看那一棵寻常的白菜,叶淡青白,菜帮薄脆,形状健硕;切开看,则纤维细嫩,包紧心甘;品之,汁白如乳,味道鲜美,营养丰富,实为老少皆宜。难怪齐白石老人发出这样的感叹:“牡丹为花中之王,荔枝为果中之先,独不论白菜为蔬菜之王,何也?”似大有为白菜鸣不平之意。

  其实,在画家、诗人的眼中,白菜不仅是美味绝伦的蔬菜之王,而且是入画入诗的绝佳角儿。张大千画过一幅萝卜白菜图,题了石涛一首七绝:“冷淡生涯本业儒,家贫休厌食无鱼。菜根切莫多油煮,留点青灯教子书!”绿缨红头的萝卜,鲜嫩青翠的白菜,此处已成寒士操守的象征,配上那首诗,风骨自是越发峥嵘了。

  白石老人对白菜更是情有独钟,不仅喜欢吃,而且喜欢画。笔者见过一张齐白石画展请柬,封面印的就是白石老人画的大白菜。据说,老人以白菜为题材创作的画有数百幅之多。在另一位艺术大家黄永玉的一篇文章中,还读到一则白石老人的趣闻:当年,齐白石在家中听到菜贩叫卖,跑出来看到一棵棵壮硕的大白菜,煞是欢喜,忽生一计,急进屋里拿出一幅自己画的大白菜,要与菜贩交换。菜贩是个目不识丁的农妇,不晓得眼前这个老头就是鼎鼎大名的齐白石,更不知道这幅白菜画可以值多少担大白菜,一心以为城里人哄她,用纸白菜骗她的真白菜。农妇心直口快,当即要讨个明白:“想拿你画的假白菜换我种的真白菜?我才不会上当!”交易告吹,却留下了艺坛佳话,让人备感艺术大家的淳朴、憨痴和亲切。

  在一些清正廉洁的官员那儿,白菜成为一种平凡、朴素、寡欲的象征,蕴寓其美好的追求和人格。笔者在江西省铅山县永平镇,见到过一块白菜碑。据铅山县志记载:明代万历四十七年(1619年),一位名叫笪继良的人从山东来到铅山当县令,见百姓生活极苦,灾荒年不仅没有粮食吃,连地里的野菜也被吃光了,不觉心生愧意,自绘白菜一株,并题“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,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”。其意是为官的得吃白菜,过与普通百姓一样的生活;为民的不得面呈菜色,得让老百姓有温饱的生活。笪继良在铅山任县令期间,果然照此践行,体恤百姓疾苦,信守清廉本色,深受百姓拥戴。他离任后,乡民集资建笪公祠,将笪继良手绘白菜及题字刻于石碑,置于笪公祠内做永久纪念。瞻仰笪公祠时,笔者轻轻摩挲白菜碑,不觉石碑冰凉,倒有390多年的温暖传遍全身,谁道廉政只是铁面冷心呢?

  不只是一个笪县令,古之贤达都以正直清廉为人生追求。一代廉吏于成龙,民众赠予其雅号“于青菜”。他官职从知县做到兵部尚书、大学士等职,官阶虽越升越高,可生活却越过越苦,不仅日食粗粝一盂,粥糜一匙,侑以青菜,终年不知肉味,灾荒之年以糠代粮,还时常把节余的口粮和薪俸用于救济灾民……他去世后,人们在他的居室中看到的只是“冷落菜羹……故衣破靴,外无长物”。百姓自编歌谣赞颂他:“要得清廉分数足,唯学于公食糠粥。”如此为官一生,清廉一世,若不是出于自觉和情愿,升华为一种人生定力,怕是早就改弦易辙了。

  一次到河南旅游,不仅品尝到河南“烧白菜”,还听说了一个感人的故事:宋仁宗天圣八年(1030年),一位名叫王拱辰的书生,到京城参加仁宗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,高中头名状元,被皇上赐为翰林学士。回乡祭祖时,知县忙张罗宴席为他接风洗尘。王拱辰一见满桌山珍海味,当下脸露愠色说:“老百姓都吃这些吗?我要吃家乡的白菜。”知县讨了没趣,只好交待厨师改为烧白菜。王拱辰拒奢宴而吃白菜的故事被人称颂效仿,以至在当地形成一个不成文的风俗,不论在外做官的经商的,回来都要吃顿白菜,以警示不忘初心,保持清廉本色。

  清代学者戴远山曾为去云南赴任的友人写过一副贺联:“诗堪如画方为妙,官到能贫乃是清。”无论古今,为官者能廉洁自律、清贫自守,乃为大忠、大德、大节。白菜寻常滋味长,蕴含高洁,体现风骨,常食之能体谅百姓的疾苦,缩短与百姓的距离,提醒自己甘于清贫、为政清廉,即使官场不能青史留名,也能让自己问心无愧。(向贤彪)

关闭窗口

版权所有:大连市西岗区纪委监察局      技术支持:大连倚天软件股份有限公司